写在前面昨晚饭团时,乐有些惊讶地说看到一位博五的也报名了领陪,然后大家看向我。我甚至有些紧张,乐可能在想同样的年级,自己都准备退休了,为什么还会有人想加入。可能也是想抓住在校园最后的时光,以后当了社畜能自己走一走就不错了,应该也不会有时间带队出发。至于毕业前能带几次队,能带几次带几次吧。三个问题1. 为什么想要走线 我出生在平原,成长在平原,大学也在平原。追溯到很久很久之前,在我还很小的时候,爸妈带我去景区登山,每次都会非常兴奋。记得几岁时登黄山,在过了黄山光明顶之后导游决定分队,让一部分走不动了的下撤,而我坚定地选择走远路至慈光阁。多年后回想起来,仍然怀念那种原始的悸动。 经历了最初的懵懂,与中间的彷徨迷茫,我渐渐明白真正热爱的是行走本身。排除掉外界干扰,人际关系,只专注于脚下每一步的过程,不管晴天雨天雾天,也不管风景是否秀丽有无日出日落。再说一说我理想的走线样子,在玩过几次围炉夜话高山流水的小游戏之后,越来越觉得偏离了线路本身。我追求纯粹的走线,在高山之上感受自然的魅力,变化无常而又诱惑着人前往,欣赏到日出与云海之我幸,阴雨与迷雾之我命,登顶获得多巴胺,负重行走也会得到内啡肽,探索真实的内心世界,然后回到人间。 2. 为什么想当领队 今年暑假的一次溯溪线路,我在水里救了不会游泳的朋友,虽然穿着救生衣,但在深潭不会水中保持平衡出现了溺亡的风险,而我捞人的过程也收获了成就感,当领队的想法在心中生根发芽。除了上面的走线实感带来的情感冲击,还有第二点原因。在这里先补充一下上面没有讲到的一点对走线的看法,我心目中的走线除了纯粹,还应该是细水长流。正如ray在开始有些悲伤地说到,出于各种原因,大多数人户外不会超过三年。就我走了这些线的感受来看,线路走多了也会拉高自己的阈值,磨损自己的膝盖,占用与亲人相处的时间,某种程度上也会消磨自己的热情。之前我给自己粗略的规定一个月不超过一条,之后也会再适当降低走线频率(虽然昨天看见邯郸路某协会的拉练线又忍不住报名了),而部分走线的时间我觉得可以用开线来替代。第三个原因,好比打游戏,游戏打多了就会想到如何设计开发游戏,我走线的时候也会想成为领队是什么样,作为一条线路的开发者是什么样。 3.为什么参加领陪 想成为领队的我看到了领陪的推送,就报名了。 领陪线路回顾时间:2025.10.24-10.2
航迹:2025-10-2526_铁匠山穿吴越古道-1761555041811.kml 路书:薛崔伟-10.24-10.26重装铁匠山穿吴越古道路书—更新后.pdf 具体的时间节点和预计时间: Day0 10.24 17:30/17:30 凯旋门集合,查包 18:30/18:50 上车出发 (医学院同学打车过来遇到晚高峰) 22:30/23:20 抵达农家,分房间 (36座改28座车速变慢,叠加出发时间推迟) Day1 10.25 06:0/06:00 起床早饭 06:40/06:50 集合,热身10min,农家出发 09:00相对平坦的地带稍作休息 (实际不存在长时间休息,多点短时休息、整队) 11:30/11:01 铁匠峰山顶午饭30min 12:00/11:46 出发 (午饭时间过长) 13:30/13:06 小坪溪打水 (此时决定前往浙西天池打水,在此停留十分钟) 16:30 抵达垭口营地扎营 (从营地周围绕过,不存在实际时间,直达天池) 17:24 抵达浙西天池 (以下加粗部分为计划外时间点) 18:23 打水完毕,返回乐利峰垭口营地 19:43 抵达营地 17:15/19:43 晚饭、营地活动 (本次晚于时间点,营地活动取消) 22:00 就寝 Day2 10.26 06:00/06:00 起床早饭 (无人叫早、部分成员起床时间较晚) 07:00 拔营 08:00/08:14 热身出发 (拔营速度较慢) 08:40/09:10 抵达浙西天池,拍合照 (停留大约20min) 11:20/11:30 到达大塔村午饭 13:00返程回校 18:00/17:00 抵达学校 个人的线路反思与感受1. 先来回答一下返程时ray的点评,“开头的一公里水泥路领得太快,达到4的配速,后面已经有些人开始大喘气,而领队没有注意到”,开头的两三百米爬升是我领的,一方面初次领队对速度的把控不到位,这个以后改进,二是我对领陪线有一些自己理解,我用的是约伴线的速度来带的,一开始是缓坡爬升,我当时觉得合格的领队应该在硬质路面具有达到这个配速的能力,但实际上体力一般的领队可以开一些净山线。2. 关于天池营地,还记得领陪第二阶段我做完路书后,让ray帮我看一下,由于在xhs两步路等平台都没看到关于天池营地的介绍,就提问可不可以在天池扎营,以及上述平台没有介绍的原因,ray给我的猜测是水质可能不行,然后我就放弃把天池作为备用营地写进路书。实际上回过头看,浙西天池这么方便扎营取水的地方谁都能想到,而各个平台都没有给出浙西天池扎营建议,本身也说明了几乎没有可行性。 3. 在铁匠山冲顶阶段,我作为压队压了小几百米的爬升,一位同学走得略崩掉队,我在后面陪着她走,让她停一会儿调整心律。这让想到了去年在登协的清凉峰第一次走线,我在中队掉队略绷,jeff在后面压着我走,似曾相识,非常温暖,感受到了户外的传承。 4. 这次我的考核主要有三个,前两个是包扎和收绳都很正常(包扎前没有先把world移到安全的地方)。第三个帮卷辉背包,当时我觉得爬升阶段已经不需要登山杖了,便接了这个考核。前后大概走了几百米,体力上基本能cover,但在一些比较陡的爬升区域,没办法看脚下路以及核心不稳的问题便显现出来,我没办法腾出手抓上面的树。旁边是几米落差的瀑布,如果站立不稳是比较危险的。总结来看不推荐领队在实力不允许的路段帮队员背超出自己实力的重装包,还是应该采取分包的方式解决队员走崩的问题。 5. 由于经验不足,我在使用对讲机时没有将对讲机扣在胸带上,不用的时候放在口袋里,在过溪时滑了一下,掉进了水里。 6. 感谢拔营后帮我把第一天捡的垃圾装包的朋友。 对整个线路的思考总结1. 14个领队团的分工效率低下(虽然实地考核不得不这样),很显然,群里最初腾讯文档的分工表是不够的,需要一定数量走线经验/多次副领经验的牵头人才可能能将分工表做好,庞大的领压团导致沟通困难,公告、提醒不发、查帐篷、叫早缺失,甚至装备会也没有将装备全部试验一遍(导致一些组的帐篷出了问题)。特别是天池决策,无法很快形成有效决策,这也是拍板顺序没有在形成准备时做好的原因。2. 临时线路变更,觉得可以超额完成Day1任务,并减少取水背负。实际上我们早于目标时间节点并不多,不应该在没有意外发生的情况下,直接改变路书的计划。 3. Day2有体力强的成员加速下山,领队没有及时提醒,不满足“前不过领,后不过压”的原则,在很多情况下会影响剩余会员的心态。同时导致副领pcc在后面查缺失的队员。 4. 查包不够,直接导致了有人不带防潮垫、餐具等必备装备。但如何才是合理的查包呢,难道需要将包里的东西,拿出来一一对照装备清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查完再装包显然时间不够,也许查一查最关键、且领队组无法做冗余的装备(比如防潮垫),然后领队组额外背负兜底是不是合理一些呢。 5. 有朋友反映晚上睡觉比较冷的问题,每个人的体质确实不一样,秋冬的准备会也许可以建议这方面体质的朋友加带羽绒裤。 写在后面在户外收获独特的体验、友好的朋友、优美的风景,同时也需要承担相应的风险,一旦危险发生很多时候再没有回旋的余地,更何况是作为领压出线责任更是重大。思想上重视,以极其严谨的态度才能尽可能规避风险,至少不会出现本次线路中一些奇怪的问题。老人们对这次领陪的评价并不好,出现了各种奇奇怪怪的事情,甚至不如会员线。我想在不做培训筛选的情况下,多次走线的培养历练与反思才是可能得解决方案,时间会给领陪以答案。作为徐宇馨的小天使,后续还会在跟帖中记录大家对天使与主人游戏的看法(虽然还没收集全),也会根据大家的跟帖(如果有)补充对本次领陪线路的分析。 |
| Free forum by Nabble | Edit this pag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