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帖在被更新。
20250307-09黑洞瀑布群-铁匠山-浙西天池-吴越古道穿越压队总结 ——by周澳一 领队组人员
领队:宋昊南 二 线路概况
首先参考2023年4月、2023年10月协会开的相同路线(路线略有不同),该两条路线论坛里都有记录贴。
然后参考两步路上可以找到的这一带轨迹进行合并,得到区域的路网:
本次记录的轨迹: 三 出线记录与时间
Day 16:50 出发 7:13 到达黑洞瀑布群路口 8:50 完全通过黑洞瀑布群 11:00 到达铁匠山顶 11:40 午饭后出发 13:15 到达小坪溪开始打水 13:40 打完水出发 15:50 乐利(癞痢)峰前分队,10人横切绕过顶峰,26人冲顶 16:50 登顶乐利(癞痢)峰顶,横切队伍已到营地扎营 17:30 所有人到达营地 Day 2 8:40 出发,横切绕过爬升 9:30 到达浙西天池水边 10:00 拍完照继续出发 11:50 到达农家吃午饭 为了更好地从普通队员的角度展现此次线路行进中的细节和体验,下面会引用王晨阳的行程笔记。 “3月8号,早上六点起床,吃饭出发上路不久就开始爬升,上路不久就开始爬升,有一些较陡的小土坡用登山杖支着才爬得上去。后来干脆也不用登山杖了,直接用手扒着高处的石头或树干,像猴子一样手脚并用地爬。”从农家走一段水泥路,经过一个监控摄像头来到进山口,黑洞瀑布群路段就开始了。需要多次过溪,但本次出发前降水不多,水势较小,所有过溪点都不需要涉水。第一个过溪点由于领队没有注意到可以不用涉水的路径,导致大队伍排队很久,我看到过溪点后带领最后一组快速从好走处通过。除了过溪点还有一些攀爬点,同样会卡很久。由于经常排队过难点而且就在水边,虽然这段路爬升较大,但大家并不会很热。黑洞瀑布群后半段路可以从右侧土路绕行(参考2023年4月帖子),但本次水不大故没有绕行,最后有一个攀爬难点,队伍排队经过花了十多分钟(如图),如果水很大则应该绕行土路了。 “高度越来越高,路慢慢的变成很湿的泥路了,想起来农家师傅说过两天前这座山上才下过雨。上坡+会很滑很滑,不小心学会了“太空步”,脚往上迈一步,转眼间这只脚就控制不住得滑了下来,人还在原地。想用登山杖插着地面,但我的登山杖没有泥托,一用力半根杖都捅到泥里了,起不到什么作用。泥路旁边有枯黄的杂草,踩着杂草相对好走一点。如果有能用手扒着的树干是再好不过了,但树并非那么茂盛。在最陡的一段泥路,走我前面的三个队友接连摔倒,无一幸免,我于是不敢走。我们的海拔越来越高,看到雪了。这些雪跟我在老家下的那种绵绵的雪很不一样,这些雪是条状的冰晶,硬硬的,可能形成原因比较特殊。雪倒也不滑,踩下去反而能增加点摩擦力,终于摆脱泥路的困境了。”黑洞瀑布群结束到铁匠山顶之间是一段土路陡坡,由于刚下过雪之后化雪,土路很滑,山顶附近地面仍覆盖积雪。但这种积雪形态更像片状冰,不怎么滑。但很多新人第一次走这种路,不太懂得找合适的落脚点,难以踩稳,队伍行进缓慢。我在队伍最后,不清楚新老队员之间有没有互相提醒传授行走技巧。 “不知不觉就到午饭时间了,冷餐,吃了点面包和肉干。接下来的路有上有下,还是湿滑的泥为主,有一次下泥坡,我也中招摔倒在地,鞋和裤腿沾满了泥泞,抱着树才爬起来。现在的树有光秃秃的,还有针叶的。有点光秃的树枝末端挂着冰晶,看上去像是冰雕艺术品。针叶树上也有很多积雪,这些积雪会不定时地掉下来,有很多队友被突如其来的“大降雪”淋了,后来我也没幸免,透心凉。爬过最长的一段爬升,后面便是升升降降。到了溪流打水处。打水处原计划打1.5L水,过滤烧开用来做饭。但我害怕后半段水不够喝,干脆打了2.5L溪水,手里能装的瓶子都装满了,计划晚上到营地滤过后当饮用水喝。很多树枝上结满了雪块,会随机掉落,路上泥土是化雪后的松软易滑的情形,踩松针会减少滑倒风险。打水是由各小组自己统筹,每个小组打水6L,但协会配发的水袋有三个漏水,林璟贤在出发前发现自己的水袋漏水,带了其他容器;另一个小组打完水当场发现水袋漏水,找秦鹏宇组借了一个多的水袋;还有一个小组的水袋漏水但没有发现,且后来背水袋的同学走不动把水袋交给副领来背,结果把副领包里打湿,副领睡袋和衣服没有做防水被浸透,详见副领总结。像王晨阳这种害怕水不够而多打水的,导致背负过重,而小组长也不能很精细地控制每名组员打水的多少,但也并没有过于影响行进效率。 “翻过第一座山头,接下来要翻第二、第三座山头。后面的路挺干燥,没有泥,行进速度就快了。不得不提一段很陡的大坡,好像有个名字叫什么“绝望坡”,五六十度的样子,一两百米那么高,泥土上都是干干黄黄的草。大家都卯足了劲,哼哧哼哧往上爬。距离营地还要翻最后一座山头,就在我们眼前,比刚刚这个坡还要高两三倍。领队组说此时有两条路线,一是直上直下,爬的坡比刚刚还要长得多,二是爬到一半高再横切绕过,路途远一点但是爬升少平路多。大家虽然普遍累,但精气神很足,大部分人选择了直冲最高点。冲顶过程中,我已经感觉腿有些软了,肩膀也疼得厉害,有点后悔背负太重了。但大家都在爬,咬咬牙总是能坚持下去的。我咽了一颗盐丸,看了看山顶,它就在那里,于是继续卯劲上爬。三分之二处有几块平的大石头可以休息,我扒上去腿就瘫倒了,但大脑告诉我现在休息还早,山顶已经近了。又爬起来继续上行。终于到顶了。今天已经好几次爬过山顶。这最后一个可能不是最高的,但此时我有如征服大boss的感觉。在这个山顶已经能看见营地了再顺着斜坡下去到垭口,就能扎帐篷、烧火做饭了。带着满心愉悦,我好像又不累了,加快脚步下坡。”之后的山脊路都比较好走,但下坡还是比较容易滑倒。在乐利(癞痢)峰前有一个小爬坡,非常之陡,预先合并的轨迹合集中显示可以从右侧走一个比较缓的爬坡绕过这个陡爬升,但领队在我无线电提醒后仍直接从陡坡上升,好在这个坡不高,也就四十多米(王晨阳说这个坡有一两百米哈哈哈哈哈,看来是真的被整怕了),但领队带队以很快的速度爬上去,我在后面看到不少被有点拉爆的队员。本来计划所有人都冲顶乐利(癞痢)峰,经过这个陡坡一爬,有很多人显露疲态,考虑现在时间充足,营地就在乐利峰对面,领队组商议后决定分队行进。乐利峰在此时能够完全看清,给大家指认路线后并让大家选择,最后领队带9人横切绕行直接去营地,领队组剩余3人带领23人冲顶(爬升约。冲顶过程中有5人比较慢,还有几人出汗和能量消耗太多,及时补充盐丸巧克力后顺利到顶。横切队伍在我们到顶之前已经到达营地开始扎营。 “组员们准备的很丰盛,他们准备在山上做蛋炒饭、煎牛排、煮火锅等。主要归功于一位背负能力极强的哥们背了十八公斤。”营地垃圾很多,我们在石头上架锅烧水做饭,秦鹏宇组带了预制菜,看下来非常便捷,只需要水浴加热,预制炒饭加热起来也非常容易。但是胖鸽组则完全没有听从领队在准备会上讲的不要腐败,背了18kg上山,给新会员留下了非常不好的示范。夜间气温下降很快,我们在八点半开始就不停催促大家收拾东西回帐篷睡觉,直到九点半所有人才都回到帐篷,领队组4人一起查完所有人帐篷后十点钟都进帐篷睡觉。 “又一次睁开眼,帐篷外明显是亮的,一看表早上五点半了。风声很大,呼啸不止,还伴着有沙沙声。我穿上徒步鞋,站起身,发现腿站不稳,差点摔倒。不知道是腿受冻的原因,还是昨天劳累的原因。站起来适应了一分钟,才能做到正常走路。一会大家都起来了,外面风实在太大,烧不起火,大家都把气罐和炉头和锅放在内外帐之间烧水。早餐用热水冲了燕麦,吃了面包片不知道是不是吃饭时被风吹得着了凉,饭后一阵肚疼。”宁康丽回程总结时候也建议第一天到营地后最好组织大家进行拉伸,这次应该是领队组成员都并不太累,就忽略了会员会觉得强度大需要拉伸,比如王晨阳第二天起来腿虚。由于营地在垭口,第二天早上风速巨大,会直接把炉头火吹灭,即使能维持住火,也无法有效加热。在催促所有人起床后继续要求每组找一个帐篷烧水吃早饭,在大风中收帐篷需要格外注意不要让东西被风吹走。帐篷收好大家装包的时候我提议大家捡一下营地中的垃圾,我们把营地表面最显眼的垃圾全部捡了起来,对于散落在草丛里的垃圾我们也力所能及地捡了许多,除了林璟贤之外还有许多人捡了垃圾,在此不一一列举。由于大风造成的困难,出发时间比预计晚了40分钟,8:40才出发。我个人感觉主要的限制因素在于用大锅烧开水效率较低,烧一大锅开水需要二十分钟左右,这样吃饭的时间需要很长时间等待,而为了及时拔营,我们领队组及时催促没有用来烧水吃饭的帐篷先收好,这样拔营效率高一些。 “走了一会就透过树林看到了浙西天池,虽然名字叫得比较好听,但从远处看上去就是一个普通水库的样子,没有很超出预期的美”由于第一天很多人重装翻越了乐利(癞痢)峰,我们第二天去浙西天池的路线就放弃了爬西乐利峰,转而沿等高线先横切绕过西乐利峰,直接下降到达浙西天池湖边,然后沿湖边走一小段路到吴越古道路口。浙西天池湖边我们自由活动了三十分钟并且拍了照,虽然是阴天但景色仍然不错。 “沿着池边我们进入了吴越古道,也是比较简单平缓的石板路,走得很快。路上忽然一抬头,发现早上时还在脚下的山,又比自己高了。半山腰夜不再全是枯黄,而是有了绿色,山坡上有棵树开着鹅黄色的花,另一棵树开着粉白粉白的花。”吴越古道的石板路并不是规整的台阶,而是每迈出一步都需要看好踩稳的不规则石板,不停用前脚掌下坡使我第二天小腿略酸痛,但这比膝盖疼要好多了。下山路上还遇到了刘圆华带轻装队伍上山,实在是整趟路程中最开心的一个瞬间。就这样这次线路便十分顺利地结束了,正当我们吃完午饭上大巴车的时候就开始了下雨,和天气预报给的下雨时间十分接近,不得不说天气十分给力。 四 意外情况
1. 多个小组水袋漏水,协会急需更新一批更靠谱的水袋。因为之前的路线都没有在半路打水背到营地的先例,故这个问题一直被忽略了。谢依霖由于背包内没有做防水被漏了的水袋打湿,好在有暖宝宝急救毯羽绒服,他睡得很好。
2. 受伤:有多人在湿滑地面试图抓很高的枯草/树枝/支撑地面时候手被划伤,好在都没有很严重。 3. 过溪:有一人在过溪的时候和别人说话没有全神贯注,鞋踩到了水里,保温杯掉到了水底,我恰好在水中间石头上,但难以捞出其保温杯遂放弃。 4. 营地:由于一些抽象的原因,有两人在营地发生小拌嘴,被及时制止,后来也互相道歉。 五 线路过程中的一些抽象事
协会开线过程中领队组的分工一般都是压队有最后的决定权,同时领队组的决定都应该四人商议,但是这次领队显然并不太认同这个规则。与此同时会长也在前期准备中直接向领队组的一些成员直接进行一些细节上的微操,比如收费和包车,有常凯申的风范,而领队和副领也并没有及时把会长的要求同步在领队组里,导致我的建议、会长的指示、领队的想法、副领的实际操作陷入一片混乱,实在是令人恼火。很多时候我提出不同意见并不是说要否定其他人的想法,也不是说一定就要强行按照我的意思来做,但领队在沟通过程中面对这些需要且可以商量的细节时候要么坚持己见拒绝沟通,要么随便怎么搞放弃摆烂,实在不是一种成熟的态度。 在线路准备中还有一些可以引以为戒的事情:领队找副领的时候并没有考虑谢依霖到底有没有充足的时间担任这一职务,实际上在准备会装备会那一星期他有多门考试,出发前还熬大夜,我是到了准备会时候才知道这回事,而且谢依霖作为医学生实际上更适合做队医。第二是帐篷安排表的混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副领没有时间完成这一工作,副领交给领队做,领队也做的极其混乱,先是漏人+完全没管自带帐篷的人,然后第二版漏了人经提醒还发现不了,想自带帐篷的人没有给他们安排帐友,处于放任不管的状态,最后我和队医在装备会现场重新做了帐篷安排表。当然这和副领的工作太多也有一些关系,但总体来看也没有那么累。还有在准备会开会前一天我发现缺一人没有进正式群,经提醒才发现是逄cc没进。协会出线必须要求带雨衣是一种预防性的措施,因为你并不知道会员会穿个什么样的冲锋衣上山,很有可能根本防不住雨,但领队似乎并不能理解这一问题。 行进过程中也发现领队无线电通联时的习惯也很不好,一是讲话声音太小,对讲机里经常听不清;二是经常收到其他人的消息后不做回复,让人根本不知道领队到底听到了还是没有听到,不得不再问一遍听到没有,降低了无线电沟通效率。领队培训也要针对这一点做额外讲解。队医也是第一次用无线电,经常还没按住PTT发射按键就开始讲话,经过提醒后好了很多。行进中我和副领多次要求把走的慢的同学放在领队身后走,但领队均没有采纳,在收队后直接就出发。在那个非常陡的大坡前我也及时提醒领队从右侧较缓的路绕过去,领队也拒绝商议,且放任一些同学快速冲坡,拉爆了后面的同学。 总之这次线路虽然整体十分顺利,但领队组还需要更加多多复盘总结这次的经验教训,避免以后带线出现类似的混乱和失误。 六 个人感想
当压队果然是比较“讨人嫌”的角色,因为总是需要在需要出发的时候到处赶人上包,在拍照的地方驱赶人拍完赶快走,指出其他人的问题的同时总会获得一些对抗性情绪,于是在线路中有种在一边看大家开心玩耍同时自己冷眼相对冷峻下命令的角色特质。回程总结的时候感觉也没什么特别要讲的话,因为所有的开心体验大家都已经记在心里,遇到的户外危险大家也都有了亲身体会,再在此时好为人师会让回程总结太过充满技术性的report而不是重在分享感受和体验的交流,毕竟这时候再教大家如何再很滑的土坡上高效平稳前进已经晚了,且大家也没机会接着实践就会忘记。而作为压队(领队组)最开心的时候大概就是回到城市里看到队员们发的“炫耀美好周末,交大野协nb,十分难忘徒步”的朋友圈,有种自己的工作没有白费,让这么多人都获得了一次不错的体验。我自己目前已经参与领队组开了4条线,三次领压一次副领,对于新领队们,我个人有一个小小建议是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节奏找到一个合适的开线频率,比如我会希望自己每半年开1条线左右,既能保持熟悉还不至于厌烦。当然如果一年内都不进一次领队组,那你大概是要认真考虑一下你是不是真的喜欢徒步了。
我应属于这无尽的原野 |
管理员
|
还在想你总结写这么快吗。。。
我想 在大雨之后,把旗帜插在最高的楼
|
内容已删除
作者已经删除了这个信息。
|
该帖在被更新。
这条线有不少惊喜和惊讶,比如预报之外的天晴、意料外晶状的冰雪、没有带登山杖的两个队员......领队组对夜间温度的把控准备非常充分,提前反复强调暖宝宝等保暖措施,也带了很多应急。b700里的我睡得安稳,但是两个帐友腿脚冰凉,作为组里的“老”人,我的提醒和准备还是有所不足。在雪化的湿土上的爬升路段,路很滑,我和压队走在后面,拍照或是聊天之类,时不时感叹前面怎么走得这么慢。看到压队总结中写到的老人新人传授行进技巧,我才突然醒悟,我在那个时刻应该做什么。如果雁荡山上不是有人在后面是不是推我一把,告诉我抓这个树根那枝树干,用杖尖抵着我的后脚跟,那我应该不会这样回忆仍然热泪盈眶。
一晃眼这条线已经结束,走下来只觉匆匆,我开始想,这条线给我留下了什么,以后我又会给别人留下些什么。诚如我在回程总结时说的,是覆卮山上离婚的马甲,是雁荡山上的蜜瓜和可乐,是大家谱下的诗篇和夜色中的蛋炒饭......背着20kg登上乐利峰的身体感受我已经遗忘,但是这些会是无法磨灭的记忆。山上的景象逐渐模糊,人物的剪影逐渐清晰。 再说两个我觉得有点难绷的点,准备会我们组的三个女生都没来(其中一个跳车),另外两个说第二天的装备会也来不了,而且都没有重装经历,我瞬间头大。还有一个是吃完晚饭,队友消失不见,石头上留了一地的厨余、没刷的锅和垃圾。我一个人在寒风里擦油、收垃圾、收纳......回到帐篷我问帐友,你们怎么吃完就不见了(笑着说),他说明天早上开完火再收咯。而事实是,晚上的大风足以将东西吹到天涯海角,而早上宝贵的时间也根本不值得来做这些可以提前做好的事。
龙与少年游
|
管理员
|
刚刚抽空仔细看了眼总结。臭小子,你这话写得就很让我恼火😡 领队对于预收多少有疑问跑过来问我,我一本正经算给他看,告诉他收少了。这有啥问题。 归还冬训装备的时候副领正好遇到我问我包车事项,我说找计师傅。你们在知道包车价格比上次去铁匠便宜300之后依然贪得无厌要找价格更低的司机,这样好吗?去年这个时候那几位领队跟计师傅因为价格问题闹矛盾的事情你也知道,那次事情之后我也跟大家讲过不要一味找低价的司机,搞得好像协会只找价格最低的,不注重服务质量;同时也记得偶尔找找计师傅,本来挺好的关系不要弄僵。怕他迟到就提醒他“xxx次您迟到了1h,这次时间紧,您可准点来啊”,实在不放心就别找他,我也没有意见,但是说好了之后又换司机是很败人品的。 本来负责线路审核的也是我。我给出意见也给出理由,不理解你们为啥不听我的还搞得乱糟糟的。
我想 在大雨之后,把旗帜插在最高的楼
|
管理员
|
一般不建议分队。即便分队也是2+2比较合理。1+3的话,领队带人横切时 谁在押后?这次路程短、路迹清晰、天气好,所以没出现啥问题,但是不建议这么做。 另外,我记得领压群里有要求修改过路书吧?新版的路书似乎就没发上来过?如果做得仔细一点,路书里应该包含冲顶条件,以及分队的安排。应该吸取 2023.05 单七干事破冰的教训。这里分队有合理性,确实应该劝疲惫的人放弃冲顶。但是最好把这作为预案放在路书里。
我想 在大雨之后,把旗帜插在最高的楼
|
管理员
|
难得看你写点正经的。稍微有点老人的样子。至于“覆卮山上离婚的马甲,雁荡山上的蜜瓜和可乐”,我只能说王亦可害你不浅。
我想 在大雨之后,把旗帜插在最高的楼
|
我已经在原帖说了,我完全不知道你单独给了领队和副领指示,他们也根本没告诉我。我作为压队提出意见当然是合理的,搞乱的原因当然有一部分是绕过压队直接空投命令,那我这个压队到底当还是不当了?分队在当时的情况我自然是能确保是合理的,具体怎么合理我想以你的充分经验也是能想明白的。难道你准备要求领队组在做任何决定之前都要用卫星电话征求会长意见吗? 我应属于这无尽的原野 |
分队的时候我志愿压队,所以就1+3了。我感觉没啥问题,因为横切只有10个人,而冲顶的有25人,确实冲顶的应该分更多领队组
|
管理员
|
他俩单独跑过来问我意见,我当然是直接给他们我的意见。总不会他们向我提问,然后我不回答他们 结果回答你吧。他们忘记告诉你分明是领队组内部沟通不畅,到头来你怪我给了他们意见。。。 我给的建议是如果能提前想到可能需要分队的话,路书里最好做个预案。当然没有预案临时决定的情况当然也有可能发生,比如你们的实际情况。没说你们有什么过错,只是给点建议。后面的人看到帖子自然也可以参考。
我想 在大雨之后,把旗帜插在最高的楼
|
管理员
|
行,那理由还是充分的。没有什么问题。
我想 在大雨之后,把旗帜插在最高的楼
|
分队的做法,我在跋涉者走雨崩的时候,听他们说这是很正常的做法
他们盈利点少,所以队伍里面会选择部分有能力的人分担责任 按照他们的说法是一队快队,一队慢队,快队在后,慢队在前,各队有一个领队和压队 我愿称后队为游玩队,一般由体能好的成员构成,我的理解是很多时候有人会拍照,就会拉在后面,但是摄影师一般的体力都会好一些,跟上前队是没什么问题的,也有从前队落下的,后队收人 是可以按照当时的情况进行分队,因为有人主动承担这部分责任,2+2甚至3+3也没什么问题,可以给主动承担的能力者一些小的红包,50?或者其他数字。能力者的标准可以由领队组做决定,盈利不是野协的最主要目的(学校组织),可以分一部分的钱给志愿者不是么,或者给干活特别多的副领队医一点小小的补贴 出去玩还是要开心为主,如果因为小部分人的体力不好放弃大部分人的游玩体验,也不是个好事 晴天,无岔路口,视野清晰,对讲机没问题,分队我认为是可取的 至于出线前的任务分配,这肯定也是要改的,活实在多,就多人呗,为什么一定是四个人,领队组为什么一定要free,可以减80%的费用,多招两个志愿者然后减免20-40%的钱做装备登记、分配装备等等吧。我也只是突然想到这个,至于具体怎么实施还要讨论 |
Free forum by Nabble | Edit this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