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4.8 天脊龙门豹C环线领队培训总结——xjz

Previous Topic Next Topic
 
classic 经典版 list 列表 threaded 结构树
1 内容 选项
回复 | 结构树
以树状图样式打开这个帖子
|

2023.4.8 天脊龙门豹C环线领队培训总结——xjz

Jiazhao Xu
    2023年4月7日-9日,上海交通大学野外生存协会领队培训队伍一行13人重装穿越衢州天脊龙门豹C环线(下呈村——巨龙顶——和尚顶——龙门阙——水门尖——下呈村)。
    4月7号下午17:00点于闵行交大凯旋门集合调整背负装车,18:00出发,至南菁园与虹桥户外俱乐部13位队员共26人拼37座大巴车至衢州天脊龙门下呈村农家,途中服务区休息两次,于凌晨1:00到达。
    衢州天脊龙门豹C环线是一条开发不多、整体较为原始的路线,特点是路迹不明显几乎全程密林、大部分路段坡度较大。分路段路况大致为:村庄出发一小段为村庄石路、竹林石阶、公路到达进山口;进山后绝大部分为林间土路,伴随密林;山脊两侧也是较高的密林,少有开阔的风景;和尚顶为一巨石,可从右侧绕过;龙门阙前有一段需要双手支撑的攀爬难点、龙门阙为陡峭石梯、水门尖后的下山路后半段为连续碎石下坡,存在落石受伤风险。全程无涉溪、绝大部分路段有户外丝带,迷路风险较低(这次在丝带较少的地方系了约十余条野协的丝带,以后来豹C的野协朋友不妨作为彩蛋留心找找看)。线路时间节点于其他总结中已有详细记录不再赘述。

从领队组的视角的一些反思


1. 关于信息收集途径
    “尽所有可能去找到关于这座山的一切信息”
    很多信息不会发布在专门的户外网站上,需要去多花时间和心思去收集、以及最好联系到当事人进一步咨询线路信息。
    收集信息的途径包括8264、两步路的游记和航迹,上交野协或是其他高校户外组织论坛的总结,微信各个户外公众号发布的召集/回顾帖(一般附有领队组的联系方式)、小红书/微博/知乎等社交软件(可以后台私信尝试进一步咨询)、当地农家/向导、救援队等。

2. 关于信息的处理
    不同信息的来源和呈现方式不同。和不同的人沟通需要注意咨询对象的背景、表达的语言体系和个人主观性。
    1) 8264游记:文字叙述存在主观性、以及年代久远的游记参考价值降低,需要仔细辨别有用信息;
    2) 两步路:航迹+图片的形式真实可靠,参考性较高;
    3) 农家/向导:可能难以量化和清晰描述线路信息,不过对于营地/水源/路况/下撤路线等可以提供可参考信息,以及接触的普通游客较多,可能对线路难度有较高评估;
    4) 高校户外组织:可能会提供路书、航迹,以及有相似的成员构成和装备,能够提供更为客观可靠的参考信息,不过需要注意领队培训的成员数量、能力、主观意志和目的不同于会员线,需要求同存异;
    5) 校外其他户外组织:参与队员构成多样,领队或负责人的个人能力一般较强,可能对线路难度有较低评估;
    总而言之,对不同来源的信息不能一味相信,需要结合自身队伍和装备情况仔细考量,对所有风险进行评估并作出相应预案。

3. 关于团队活动的细节考虑
    领队组需要对线路计划全程所有细节有清晰的了解,以及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出相应的预案措施。路线信息、天气、装备食物等必要准备不再赘述。出行途中关于很多细节需要注意:
    1) 群通知:领队组的的通知信息需要及时、准确无误的转达给所有队员,如出发前装备、食物、背负调整、集合时间地点的通知等,不要等队员问到再回答;
    2) 交通食宿:车程上自我介绍、服务区的休息、人数清点;抵达农家后的下车位置、分房安排等;大巴上需要注意司机师傅的驾驶状态、是否疲惫、饥饿、口渴,路线是否偏移;需要和农家联系确认到达时间和地点。

4. 行进和对个人情况的评估
    1) 行进过程中需要更好地借助护膝、登山杖和背负调整来节省体能和避免受伤;
    2) 领队组需要注意队员和自身的情况,不要勉强。

个人感想


对于户外徒步,做一个参与者和担任领队组成员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参与者可以将信任交给领队组,全身心关注自身状况、享受户外徒步、领略这座山和这条线路。而领队组更像是去成为山的朋友与对手,去找寻关于她过去和现在的一切,去了解线路的不同季节的样子,把每一个细节熟记于心。同时将考量的范围从个人放大至一个团队,需要如何通过个人的信息收集、计划和能力去保证整个团队十余位或是更多人的交通、食宿、安全、个人体验和感受,确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积累和磨砺的过程。

感谢李旻璟准备的全世界最好的领队培训,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的许多善意和帮助,领队组所有共同努力的成员:勇敢坚强的喻岚,带着伤全程走完了如此难度的豹C;认真负责的许洪深,对线路有精准把握、对风险有充分调研和预案;稳重细致的韩迪、强大靠谱的冯逸祺、带领大家成功下山的刘思飞、整理框架做计划到凌晨的张雨菡。感谢线路途中为我们提供许多帮助和建议,帮忙分包、背负额外的水的黄子瀚、张鉴轺、王斐然。提供医疗支持、行进指导、带了很多额外的水、为我们兜底和进行帐内总结反思的老人孙瑞田、焦非庸、李冬玉以及曾走过该线路并担任此次培训的基地联系人李轶翀。以及个人再次感谢下山时帮我分包的韩迪、冯逸祺、焦非庸、张雨菡,在我出现问题后不停关注我状态、把自己登山杖和水分给我、不停鼓励并陪我慢慢走完最后一段路的张雨菡。